槟公民权计划提供免费服务 林秀琴鼓励面对困境人士求助

Admin
tkm0908b

///图说:林秀琴(右)与获得公民权者欢庆国庆日及迎接马来西亚日。

///////

槟州社会发展、福利及非伊斯兰事务委员会主席林秀琴承诺,“槟州公民权计划”将继续为无国籍人士提供申请公民权及咨询服务,并在州政府与联邦政府之间扮演桥梁角色,积极寻求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她感谢内政部长拿督斯里赛夫丁在过去两年里对无国籍儿童公民权申请的协助与批准,其中也包括槟州的个案。

林秀琴是昨天在记者会上如是说。

她指出,自2013年“槟州公民权计划”成立以来,截至目前已处理超过5398宗个案,其中涉及马来西亚公民权的申请共有1930宗,成功获得公民权的则有355宗。

这些成功案例涵盖《联邦宪法》第14条款(海外出生登记逾一年)、第15A条款、第15(1)条款、第15(2)条款、第16条款及第19(1)条款的公民身分申请,以及其他类别的申请,包括迟登记出生证明、迟登记身份证、入境许可、非公民儿童的领养申请、国籍证明申请、新入籍(OBT)申请、出生证明信息更正或修改申请,以及第13条款(非婚生子女)申请等。

身为该计划监督人的她表示,许多在我国出生却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公民权的个案,往往涉及无出生证明、父母身份复杂或婚姻注册不完整等问题。不过,随着相关协助,部分申请者已成功取得公民身份,得以正常就学、就业,并享有基本权益。

她强调,无国籍儿童问题在我国依然持续存在,联邦政府,尤其是内政部(KDN)与国民登记局(JPN),必须加强婚姻与出生登记的宣导工作,以避免更多儿童因登记不全或程序不当而成为无国籍人士。

她进一步分析,许多无国籍个案的根源在于家长在缺乏法律认知的情况下,与外籍配偶结婚或生育,导致孩子出生后无法顺利登记为大马公民,进而长期面对教育、医疗与就业等基本权利受限的困境。

她理解,许多父亲并非有意忽视,而是不了解与外籍配偶结婚必须依法在马来西亚注册,否则即使孩子在本地出生,也无法直接取得公民身分。这类情况在城乡各地都有发生,尤其在教育水平较低、资讯闭塞的社群中更为普遍。

因此,她呼吁内政部、国民登记局及各州政府更积极走入社区,系统性地展开宣导与教育活动,包括:
1. 教导公众与外籍配偶结婚的正确程序
2. 强调婚姻注册对孩子国籍权利的重要性
3. 说明迟报出生与未注册婚姻可能带来的后果
4. 提供多语文资料与咨询窗口,协助跨国家庭处理相关法律手续

她补充,槟州政府将继续透过“槟州公民权计划”为受影响家庭提供协助,并愿与联邦政府携手在州内开展更多外展教育工作,防止问题一再重演。

“无国籍并不是孩子的错,政府不能让制度漏洞与资讯不足继续剥夺他们的未来。”她语重心长地说。

她也鼓励所有面对困境的家长,尽早向“槟州公民权计划”寻求帮助,而不要轻信所谓能“代办公民权”的中介,以免受骗上当,甚至导致资料被滥用或案件更加复杂。

她强调,该计划完全免费,由主任及官员协助准备文件、提供咨询,并与相关部门协调申请进展。特别是在联邦宪法修正案通过后,许多长期无法申请公民权的无国籍儿童,终于迎来重新递交申请的机会。

公众如需进一步了解或寻求协助,可联络“槟州公民权计划”单位,或亲临槟城光大44楼办公室,联络电话:04-6505105。

出席者包括槟城公民权计划主任叶进强及协调员陈春庆等。

/////

另一方面,林秀琴也在记者会上与14名通过“槟州公民权计划”单位获得公民权的人士一起欢庆国庆日及迎接马来西亚日的到来。

/// 获得公民权者包括83岁的曾永宝(图),他兴奋地打开手机展示已获得100令吉爱心援助金,并表示打算去买油米。
tkm0908c

曾永宝在16岁时随着福建惠安的乡亲飘洋过海来槟城打拼,一晃眼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持有红色身份证的他多次尝试申请公民权,但都面对诸多阻难。如今总算在“槟州公民权计划”单位协助下圆了心愿。

////17岁的陈俊峰与18岁的弟弟陈俊霆,终于在苦候多年后领到身份证。兄弟俩的母亲是印尼人,早年离开后音讯全无,父亲无力办理公民权,导致他们自小无法享有免费教育,小学和中学每年都得自掏腰包缴学费,如今获得身份证后,一切迎刃而解。

/// / 最年轻获得公民权者是年仅5岁的混血儿林靖超(图)。靖超的婆婆林素珠透露,孩子的母亲是泰国人,与她儿子分开后再未回来,孩子后来由女儿领养。经过一年半的努力,终于拿到公民权,如今也能安心报读政府学校。
tkm0908d

//// 来自日落洞的张月庆(65岁)指出,他与印尼籍女子在没注册情况下,生下儿子张正阳(13岁),儿子确诊为唐氏儿,但却因为没有公民权而无法申请残疾卡,无法享有任何福利。他说,儿子过去是在益华小学就读,每年需要缴付120令吉学费,如今获得公民权后,已经转校至日落洞的国小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