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届半百的资深渔民哈希米在一次暴风雨中失去了心爱的渔船,因购置新船成本高昂,原本已打消重返海上的念头。
然而,在 7 月 3 日 50 岁生日来临前,他意外收到一份“早到”的礼物——一艘崭新的渔船。
“我真的很开心,这是非常棒的一份礼物。” 在日前于大山脚举行的移交仪式上,哈希米难掩激动之情地说道。
他是南槟 6名符合资格的渔民之一,最近在社会影响管理计划(SIMP)下获颁新船及引擎。其他受惠者包括哈姆丹巴卡(59 岁)、莫哈末菲特里谢罗斯(46 岁)、穆罕默德希达雅谢罗斯(36 岁)、施木水(65 岁)及赖宝良(64 岁)。
哈希米原有的渔船长达 23 尺,配有 60 马力的引擎,自 2002 年起陪伴他南征北讨。他坦言:“虽然船不大,但我还是能出海,速度慢一点也无所谓。只是它没有 GPS,也没有声纳系统。”
约半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毁了他赖以为生的渔船。“当时船停泊着,但风浪太强,把整艘船打坏了,彻底报废,无法再使用。”
自那以后,哈希米只能靠搭伙跟其他渔民出海谋生。“我不能再单独出海,只能当别人的助手。”
如今,在 SIMP 计划下获赠新船后,他兴奋地表示:“我早已准备好渔网,有了这艘新船,我可以重新独自出海了。这艘船速度更快,也更安全,还能出得更远。”

居住在双溪峇都的哈希米表示,捕鱼虽然养活了一家人,但他不会鼓励孩子走这条路,除非他们自愿。“一个孩子在马来西亚玻璃市大学(UniMAP)读书,另一个则在工厂实习。我不会强迫他们当渔夫,这条路不容易走。”
他也衷心感谢政府与相关单位的支持。“感谢大家送我这艘船。要拥有一艘配引擎的渔船并不容易,一艘船就要大约 8 万令吉,我从未想过会获得这样的援助。”
即将年满 50 岁的他,希望接下来的日子能风平浪静。
/// 靠海为生几十载老船变新舟
来自公巴的哈姆丹,自小辍学后便随父亲出海捕鱼。虽然曾短暂在工厂工作过一年,但他最终还是选择回归大海,至今已将近 50 年。
他表示,一直以来都是独自出海,不带助手,旧船为 23 尺长窄船,空间和动力有限。
“这次拿到的新船比较宽和长一点,虽然稍微费力,但我想尝试出更远的海区。”
他坦言,若靠自己购买,根本负担不起。“若不是这项计划,我最多也只敢想象拥有 40 马力的船。现在这个比我预期的还好,真的减轻了很大的负担。”
哈姆丹育有一子一女。儿子曾陪他出海过,但最终选择进厂工作。“捕鱼的确辛苦,如果孩子有其他出路,我当然支持。”
///经验老道期待新起点
来自美湖的施木水,拥有逾 40 年渔龄,旧船早已破旧不堪,导致他不敢出远海。
“很高兴能获得这艘新船,就像换了一辆新车一样。”他说,自己以前那艘小船破旧又危险,只敢在近海活动。
如今他将重返深海,继续捕鱼和捞虾。“这艘船让我能去更远的地方,也能抓到更大条的鱼,对我的工作帮助非常大。”
除了个人的重启,施木水更看到了大局与未来。“我不担心发展项目,我们应该与槟州的发展一同前进,为下一代着想。”
“虽然我们未必能看到最终成果,但这是为下一代打基础,让他们能拥有更好的生活。”
他相信,只要有良好的规划,发展与永续可以并存。“槟城的发展若配合适当政策,一定能成为一个兼顾人民与环境需求的可持续州属。”
同样在仪式上表达喜悦之情的还有赖宝良(美湖)、莫哈末菲特里及穆罕默德希达雅(双溪峇都)。
见证移交仪式者包括 Silicon Island Development Sdn Bhd(SIDSB)策略传播与利益相关者管理部总监阿兹米、同部门主管陈坤燕,以及槟州渔业局助理官哈希鲁丁。
/// 13 名渔民完成舷外引擎课程

表们在格鲁阁渔业发展与科技中心完成为期三天的舷外引擎课程后合影。
另一方面,13 名渔民日前完成于 6 月 10 日至 12 日在格鲁阁渔业发展与科技中心举行为期三天的舷外引擎课程。
课程由槟州渔业局主办、南槟社区合作社(KKPPSB)协办,并由 47 岁的资深讲师莫哈末尤斯里带领。
课程内容注重实操,为渔民提供基本维修知识,以应对出海时可能遇到的引擎问题。
来自直落登布雅的赖健忠(46 岁)表示:“这个课程非常实用,尤其是当我们在海上遇到引擎问题时,可以尝试自己修理。”
另一名渔民阿都查立(53 岁)也感谢主办单位:“要获得这种培训机会并不容易,我们真的很珍惜,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