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促定制鞋业走向式微 黄庆文坚守祖业走出生存之道

Admin
img 20250613 wa0018

“时势造英雄”,正是黄庆文对槟城定制鞋业最佳注解。

70年代至80年代,是黄庆文父辈黄三才在定制鞋的黄金时期,当年仍不盛行流水线生产的各类鞋子,定制鞋是槟州各家各户的首选。

逢年过节,每家每户定制时下最流行的“香港鞋”,槟岛区内各家定制鞋店门庭若市,成了必不可少的仪式感。

也正是当年的“时势”,造就了定制鞋业的兴旺;然而水能载舟;舟亦能覆舟,定制鞋业走入90年代后,也逐渐走入没落。

img 20250613 wa0014

工业的兴起,流水线上生产的各类型鞋子充斥市场,除了大批量生产让价钱更为廉宜外,各类商场的进驻也加速了这一行业的消亡。

在槟岛硕果仅存的香港鞋店东主黄庆文回忆,大批量生产的鞋子涌入市场,加上商场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在当时悄然改变了人们消费习惯,是定制鞋业没落的原因之一。

“当定制时下流行皮鞋不再是逢年过节必备的仪式感,人们只要走入商场就能轻易购买到各式鞋子,纯手工的手艺就不再被珍惜。”

从高峰时期槟岛内多家定制鞋店,其父亲黄三才的店面更有逾10名员工日以继夜赶工,到如今仅剩下他一人一店独撑,转变之大让人唏嘘。

对于如今定制鞋业的处境,他也只能感叹“时势造英雄”,一切都是因缘际会,更明白了花无百日红的道理。

img 20250613 wa0011

====================================

特殊鞋子需求者找上门

虽然处境艰难,但早已在定制鞋业练就十八般武艺的他,仍在崎岖道路上走出一条生存之路,而秘诀就是,别人做不到的,他黄庆文,做得到。

他笑说,如今他就像一名专科“鞋医生”,许多与脚有关的疑难杂症,而必须特殊鞋子的人,都会找上门来求助。

“他们有者是医生转介而来或闻名而至;所面对的问题也大不一样,如足踝异常、脚踝尺寸过大或过小,就必须找我们定制。”

他表示,其店面不是专做这些疑难杂症,但这种需求的确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多,而他也抱着能帮就帮的理念,默默为广大民众缝制合适且舒适的鞋。

除此之外,他也为一些定制舞鞋,以及娘惹珠绣进行制鞋加工,也算是如今鞋店的特色之一。

img 20250613 wa0012

===============================
不喜课业独爱制鞋

询及他接触这项行业的过往,他透露,本身从小就围绕着父亲黄三才的定制鞋店打转,并对定制鞋非常感兴趣。

不过,那时候其父亲一心想要黄庆文多读书,这对一项不喜欢课业的他困扰不已,只能通过帮忙店里鞋匠,偷偷把这项技艺的基础学习起来。

而他也的确有这方面的天分,最终还是得到家人首肯,继承了家业南华医院街当起了鞋匠,并在后来搬迁到如今的汕头街。

“除了天分之外,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鞋匠仍需兴趣和一些小聪明,才能应对每一个不同需求的客户,定制出舒适且称心如意的鞋子。”

他说,就像早年全马仅有他一家能够定制的小丑鞋,就并非是由父亲传授,而是兴趣使然让他去钻研,最终才成为了店内的独家产品。

“定制鞋虽然仅花费一至两天时间,但我们并非流水线产品,所以鞋匠必须学会变通和创造,利用我们的经验,去帮客户解决脚部问题。”

img 20250613 wa0010

==================
冀列入技职课程不被埋没

对于行业的未来,他仍有很多想法,并希望政府介入,把定制鞋业列入技职课程之一,并请制鞋老师傅教导后辈制鞋工艺振兴我国制鞋行业。

他透露,制鞋是一门学问,在新加坡甚至是英国等地,都有专门学科教导学徒制鞋,其中新加坡更常有学生,来到大马寻找老师傅教导学习。

“有句老话是,学会一门手艺就不会饿死,这句话在现今依然管用,定制鞋并非日落西山,而是缺少推广。”

他以本身为例,指他的客户上到高官显要,下到贩夫走卒;甚至还有许多远至瑞典、蒙古等地的订单。

他说,这些客户都是通过如今发达的社交网络,看到他的制鞋工艺后,联系上他并且成为他的客户。

“其实还是有人对手工艺较为喜欢,且每个人都需要鞋子,市场还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定制鞋仍有其出路,不应被埋没在历史之中。”

===========================

img 20250613 wa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