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米再诺赴华考察稻田种植 盼在槟落实再生稻技术

img 0426

图说: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文雄(右)向法米再诺(左起)、林守城、李英华及张志兴讲解再生稻。

//////////////////

槟州农业技术、粮食安全及合作社发展委员会主席法米再诺行政议员,日前在槟城华企商会会长李英华博士及随团人员陪同下,走访福建农林大学再生稻实验田,实地考察稻田种植环境、收割周期与病虫害防治方式,并见证《马中再生稻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

“亲眼见证一次插秧可双收成效的再生稻技术后,我希望此技术能有机会在槟城落地。”

法米受访时坦言,中国福建之行让他大开眼界,过去他仅听说过所谓的“再生稻”,即一次插秧可进行两次收割,但始终抱有怀疑。

1ff45ade 0983 4386 bb99 90f7d1dea2c5
法米:再生稻技术的最大优点在于大幅节省农民的人力与时间,希望槟城未来有望落实。

“以前只在文件或口头中听说,一直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在福建之行中,我亲眼看到农田里确实可以一次种植,70天后收割第一造,再过约70天即可再次收割第二造,无需重新翻土或插秧。我终于相信,这项技术是真实而且可行的。”

他说,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大幅节省农民的人力与时间。

“传统方式是收割后必须让土地休耕,再重新耕种、插秧,费时费力。但再生稻的技术让农民在同一季节无需耕翻土地,就能直接收割第二次,效率成倍提升。”

【槟气候适合推广】

他进一步指出,福建的气候条件与槟城接近,但福建有冬季限制,而槟城与马来西亚属全年热带气候,反而更适合技术的推广。

“从专家的反馈来看,我们的气候更有优势。福建每年最多只能做两造,但在马来西亚,或许能达到三造甚至四造。这对粮食安全来说是重大突破。”

不过,他也强调必须结合本地环境和稻种。“我们不会直接照搬,而是以本地稻种配合福建的操作标准(SOP)。同时要评估病虫害的差异,确保技术在地化。”

【与MARDI探讨合作模式】

法米透露,州政府已与马来西亚农业研究与发展研究所(MARDI)接触,探讨合作模式。

“所有与稻米相关的技术必须通过MARDI审批。若MARDI点头,我们将在槟城展开先导项目。福建农林大学也承诺,一旦计划落实,他们将派研究人员来槟城,长期与本地科研团队合作,共同监测与调整。”

他强调,即便最终试验未达预期,过程本身也极具价值。“失败不代表永远失败,但若不去尝试,就等于自动放弃。我们必须勇于突破旧框架,否则稻米产业只会停滞不前。”

img 0425
槟城华企商会及企业单位与福建农林大学签署《中马再生稻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深化农业合作。左起为林守城、李英華、林文雄、法米再诺、兰思仁、谢嘉庆、曾思涵、张志兴、王天满。

【未来需加强数码化】

除了稻作,考察团也参观了福建的农业与渔业管理系统,法米对当地数码化与人工智能的应用印象深刻。

“在农业方面,他们能通过卫星图像和实时影像识别农田面积、作物品种,精准掌握农情数据。渔业方面,所有渔船均已数码化注册,政府能实时监控渔船位置、捕捞数量,确保渔业资源受到管控。这种高度智能化的体系,是我们未来需要努力追上的目标。”

e3c73995 c53e 410d b2a7 76cb0a446b58
李英华博士表示,促成福建之行交流的目的,是希望把先进农业技术引入槟城与马来西亚。

【李英华冀把技术引进槟】

李英华博士则表示,此次促成交流的目的,是希望把先进农业技术引入槟城与马来西亚。

“福建的再生稻一年可收两次,而马来西亚气候更佳,或许能达到三至四次。我们希望槟城能率先成为试点,在MARDI批准后展开先导计划。这不但有助于提升产量,也能推动我国农业迈向新阶段。”

【不突破将面对危机】

总结此行收获,法米直言,稻米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如果我们固守旧有模式,不愿尝试新技术,未来必然面对危机。

“我宁愿在任内留下‘曾经尝试推动新技术’的纪录,也不要毫无作为。”

他相信,若能成功引进再生稻技术并结合现有的灌溉和基础设施,槟城将继续保持作为全国稻米产区的优势地位。

img 0427
法米与槟城代表团赴往中国福建实地考察稻田种植环境。

“这趟福建之行非常有价值,我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现在,就看我们是否有勇气和决心去推动落实。”

报导:冯芷芸
摄影:Siti Nuratikah Rah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