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槟城首届世界唐人街联盟大会(CWC)上,来自新加坡的国际艺术家陈冠良带来了一件震撼人心的装置艺术作品——《星辰与海洋的旅程》。这件作品以郑和下西洋为主题,通过水、沙、木材以及舟船等元素,重现了古代海上航行的恢宏意象,呼应了“从星辰到海洋的探索”这一主题。
陈冠良接受《珍珠快讯》专访时坦言,这次创作并非自己主动选择,而是应CWC大会邀请而来。大会的主题与他曾阅读的著作《1434》产生共鸣,该书探讨了郑和舰队远航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潜在启发。
“郑和的航行不仅影响了海上贸易,更可能在知识传播上改变了世界格局,这是我接受邀请的重要原因。”

他说,装置艺术在槟城仍属新兴形式,观众对这种艺术表现方式相对陌生。对此,他认为,艺术的使命正是在于让观众“走进来、亲身见证与体验”,从沉浸式的感官中感受艺术如何与生活产生连接。
在创作过程中,他以马来群岛传统的“舢板”为蓝本,结合郑和宝船的历史意象,呈现了一个既扎根于本地,又承载全球历史记忆的艺术空间。
然而,安装过程中也面临不小的挑战。有限的展览空间、对水体布置的限制、防渗处理等,让作品未能完全呈现他心中100%的设想。
陈冠良笑言,现场呈现的大概只有六成,但艺术本就是不断探索与取舍的过程。“虽然困难重重,但我喜欢挑战,因此即便知道会很艰难,我仍欣然接下这个任务。”

【倡导东方建立本身叙事体系】
陈冠良在访谈中特别提到,世界历史的叙事权长期掌握在西方手中。
“自文艺复兴以来,两三百年间,西方列强——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再到美国,主导了全球的叙事。但鲜少有人意识到,在他们之前,郑和已远航至世界各地。为什么这样的历史鲜为人知?这正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他强调,CWC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倡导东方建立自己的叙事体系。“我们过去所接受的教育与知识,多是由西方书写的。现在是时候从东方的角度重新理解历史,讲述属于我们的故事。”

【冀公众开放心态感受作品】
陈冠良相信,装置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美学表达,更在于社会教育和思想启发。他希望公众能以开放的心态走进展场,沉浸式地感受作品。
“艺术不必人人都懂,但只要你愿意去体验,它就能触动你,就像吃饭一样,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这都是自然的反应。”
通过《星辰与海洋的旅程》,陈冠良希望传达三层信息,第一、 郑和远航的历史意义,不仅是航海壮举,更可能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开端;第二、开放心态的重要,唯有愿意接受新视角,才能拓展认知;第三、文化叙事的自觉 ,东方需要有属于自己的历史诠释与表达。
陈冠良总结说,艺术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让人们去体验、去思考。“愿这件作品成为大家认识历史、认识自我的一个契机。”
【李凯:探索多元文化联系】
CWC共同创办人李凯表示,艺术正是凝聚不同群体与观点的桥梁,CWC的构想源于槟城与新加坡唐人街的历史脉络,探索这两座城市与中国、亚洲及更广阔世界的多元文化联系。
“我们希望通过知识、语言、科学与艺术的交流,展现现代性与后殖民转型之间的关系。”
他补充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CWC大会特别策划了三项艺术与文化亮点:
1. Dinner with Emily ——由著名剧作家Stella Kon将其经典作品《翡翠山上的艾蜜莉》重新编排为音乐剧并结合晚宴形式;
2. 无声艺术拍卖会 ——集合40位艺术家的作品,为槟城艺术区筹款;
3. 陈冠良装置艺术《星辰与海洋的旅程》 ——以郑和与达·芬奇的历史交会为灵感,呼应大会“书写我们的叙事”主题之一,探讨东方知识如何可能启发欧洲文艺复兴。
李凯说,郑和的航行不仅是东方的荣耀,也是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见证。CWC希望通过这样的艺术与思想对话,推动跨文化学习,并不断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
展览资讯
• 展览名称:《星辰与海洋的旅程》
• 艺术家:国际艺术家陈冠良
• 地点:槟城土库街 The Courtyard
• 日期:即日起至 9 月 30 日
• 时间:每日傍晚 5 点至晚上 10 点

报导:冯芷芸
摄影:Alissala Th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