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手工藤制业渐式微 黄裕隆细数50载藤艺情

在父母或爷爷奶奶那一代,人们家中的器具几乎都是藤制的,家具如沙发长椅、摇椅、摇篮、婴儿吊床,玩具如呼啦圈、藤球,生活辅助如菜篮、拐杖、箩筐等等,都离不开藤。

曾经,手工制作的各式藤制品到处可见,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藤制品逐渐被木制、铁制及塑料制成品取代而日渐稀少,如今大家的家中还有藤制物吗?

如今许多制作藤艺的老师傅已经“熄灯”,大多数从事买卖生意,除非特别订制才会下手做。

已有40多年制作藤制品的盛裕藤竹点(Joo Seng)师傅黄裕隆(60岁)说,藤制品店是从祖父开始,那时候的店铺位于槟岛社尾(Sia Boey),后来1970年祖父买下大山脚老街巴刹后的店铺,就一直经营至今,店铺也已有51年历史。

“我10多岁开始向父亲学习藤制手艺,如今算是第三代传人,不过因为时代发展,生活水准也提高了,孩子们也有各自的工作,这门手艺到我这,就算结束了。”

本身有3名孩子的他透露,孩子们都有各自的工作,而他们对于藤制技巧完全不通,要知道制作藤艺并不是非常“赚钱”的工作,养活自己一个人还算可以,因此也不勉强孩子学习和继承。

位于大山脚老街(巴刹后)的裕盛藤竹点,如今只剩黄裕隆一人经营,孩子们都无意接手。

询及从事藤艺制作一行会不会辛苦,他告诉《珍珠快讯》记者,本身已经习惯了不会感到辛苦,但制作藤的过程需要割和剪,而编织竹藤过程需耗费很大的内力,做出的产品才能结实,因此手指常常会疼痛甚至裂开。

“之前也有年轻人要我教他们藤制作,但也只是停留于表面,我完成大部分的制作然后让他们收尾,而且也只是学习皮毛并拍照留念而已,并无深入学习。”

他透露,以前华人新村也有很多人制作藤艺品,也会常常到新村收集了来卖,但目前很多藤艺师傅年纪大了已经没做了,而很多人也迁入了花园内,制作藤竹品过程会发出声响影响邻居,并会遭到投诉以及市政厅采取行动,久而久之就没什么人做了。

如今本地已难以找到野藤,加上藤价格上涨,许多老师傅都已经很少自己动手做了。

……………………………….
收购外州藤导致成本高
……………………………….

黄裕隆说,本地专职采藤的原住民越来越少,半岛丛林也越发难找到适合编织家具的野藤,加上如今大山脚发展迅速,很多森林已被开发,因此目前要在本地要寻找野藤已经非常困难,因此必须收购来自彭亨等其他州属的藤,导致藤的费用和成本比较高昂。

“野藤必须在较为平地的森林找到,而高山丛林内比较难以寻及,再加上近年来疫情行管令的关系,不被允许到森林去采集藤。”

除了野藤的来源已经极难获得,而藤的价格逐渐上涨,再加上如今塑料用品的替代,已经很少人使用藤制品。

他说,以前新加坡也曾经生产过藤制品,但随着该国城市发展迅速,加上该国生活水平非常高,如今也无人手工制作藤制品了。

“现在我也鲜少亲手制作藤制品了,年纪大了真的是‘有心无力’,除非有人特别要求订制,我才会下手做。”

黄裕隆比较擅长制作畚箕、箩筐和小凳子。

………………………….
藤艺制作讲究手工
…………………………..

他说,藤艺师傅并非所有藤制家具都会做,要看个别师傅所专注和喜欢制作的家具,而他本身则比较擅长制作畚箕、箩筐和小凳子。

“畚箕是早期建筑工地人们多数用于收运大石头,如今已有手推车和大型机器协助,畚箕已逐渐被淘汰,只有一些人在进行园艺工作时装杂草。”

他说,藤艺制作非常考功夫,若要讲究手工精美则非常耗时,一天只能生产几个,若只是普通制作,一天能做比较多个。

“如今使用藤制品的人已经非常少,但还是有些人从吉隆坡来寻找,甚至在微信讯息我寻找某些藤制品,不过并不多。”

手艺传到他这一代就结束,黄裕隆认为这是必然的,看开和顺其自然就好。

…………………….
继续经营至老去
…………………….

虽然藤竹制品店已日渐式微,但黄裕隆表示,这是一个必然但趋势,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野藤的供应越来越少,所有他也看开了,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如今剩我一个人守着这间店,偶尔有订单可以接来做及打发时间,由于我目前健康和体力都还可以,行动也自如,孩子们也不反对我继续经营这家藤竹店,任由我继续工作,只要我还能做,那就就这样继续做到老为止吧。”

黄裕隆擅长制作的畚箕,如今已逐渐淘汰,鲜少人使用。
藤艺制作必须慢工出细活,要做得精美,一天的产量并不多。

…………………………………………
报导:冯芷芸
摄影:Noor Siti Nabilah Noorazis